首页
分类
专题
资讯

粮票收藏记录时代变迁

发布时间:2019-06-04 23:59:22 浏览次数:152次

 

    

    现在市场上的粮票已经很少了,一方面是它存世量本来就不多,另一方面就是已经被其他藏友收藏了,但是还是有很多藏友想要去收藏它。笔者就建议这些藏友,虽然说粮票有着特殊的收藏意义和较好的升值空间,但是盲目追捧也是不好的,应该结合藏友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智的规划,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

 

   粮票是1955年到1992年在中国流行的一种购粮凭证。“我国从1955年11月开始全国正式发行粮票,到1992年11月1日正式废止,前后共计经历了38年左右的时间,这就是我国粮食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谈到收藏粮票,李希跃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粮票收藏记录时代变迁

粮票-票样

 

  

  近日,记者走进了中心城区票据收藏爱好者李希跃家中,与他分享了粮票收藏的快乐与趣事。

  

  收藏了国内7000多张粮票

  

  李希跃是犍为县粮食局的一名退休职工,在还没有退休时,他在单位管过粮票的发放,和粮票有过很长时间的接触,用他的话说:“和粮票有缘。”

  

  正是因为这个缘分,1992年退休后,正赶上粮票废止,李希跃开始了他的粮票收藏之路。

  

  “刚开始还比较好收集,但是慢慢就越来越难了。”李希跃告诉记者,1988年以后,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结余的粮票,其中还不乏结余较多的,所以1992年11月1日粮票正式废止后,很多人家里结余的粮票一下子没有了用处,几乎每到一家人都能够收到。

  

  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粮票收藏,以及一些人因为粮票没有了价值而将其抛弃,几年之后,能够收到的粮票慢慢地少了起来。

  

  客观的现实也改变了李希跃的粮票收集方式,除了和藏友交换和古玩市场购买之外,他将收藏的范围变得更大了。

  

  “最开始是在一些粮票类书报刊上寻找,然后在利用书信的方式购买,并和对方讨价还价。”李希跃至今还收藏着很多当时他所关注的粮票类书报刊,包括《中国集粮报》、《赣粮收藏》、《川粮收藏》等全国多个地方的粮票类收藏刊物。

  

  “像我这套1955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就是1993年我在一份民间粮刊上看到的,粮票的主人是北京一位藏家。”李希跃说,当时他感觉这套票意义不错,就通过书信和北京联系上了这位藏友,并在信中进行讨价还价。

  

  当时对方开价300多元,李希跃经过三次书信交流之后,最终以200多元的价格成交。“最终成交价大概7折左右的价格,当时估计也是那位藏友看到我是真心在收藏粮票才以这个价格成交的。”

  

  李希跃告诉记者,他这些年用于购买粮票的信封就有好几百个。

  

  网络兴起之后,李希跃又将目光转到了网络上,一些专业的收藏网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现在网络上的粮票量比较多,圈子也更大,能够买到精品的机率也更多一些了。”2000年,李希跃购买了一套河南1965年发行的临时食用油票,一张面额为“伍分伍厘”,一张面额为“壹钱陸分伍厘”。

  

  2012年,李希跃从网上购买了一组1958年河南省新乡发行的《马工吨餐票》和《汽工吨餐票》各一张,当时卖家开价100元,李希跃最终以80元买到手。

  

  “这两套票比较特别,尤其是那套临时食用油票。”李希跃表示,这套票是当时河南专门为工作人员下乡工作而发行的,在老百姓家里吃一顿饭就需要支付一张面额为“伍分伍厘”的临时食用油票,吃一天的话则需要支付一张面额为“壹钱陸分伍厘”的。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李希跃目前已经收藏了7000多张全国各地的粮票。

  

  粮票是粮食发展的剪影

  

  “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粮票,一方面是我国粮食短缺经济的缩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党和政府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实现温饱所作出的努力。”李希跃表示,通过对粮票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可以看到我国粮食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变化,以及我国粮食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953年11月,北京开始实行面粉计划供应,印发了“面粉购买证”,成为北京城镇居民最早的粮票。之后,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各级粮食部门也先后印发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用途各一、名称不同的粮票。

  

  这些粮票除了供应城镇居民外,有供应农村村民以及奖励农民交售重要农副产品的各种“奖励(奖售)粮票”,还有专供华侨和侨眷使用的各种“侨汇粮票”等。为了方便流动人口使用,除“全国通用粮票”和各省、市、自治区区域内流通使用的“地方粮票”外,各级地方粮食部门也印发了本区域使用的流动粮票。

  

  由于当时粮食短缺,为切实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国家供应的粮食品种,除细粮(北方主要指小麦粉,南方主要指大米)外,还供应了相当部分的粗粮和杂粮。如:“鲜薯”票、“白薯”票、“薯面”票、“山竽干”票、“茹米”票、“土豆”票、“马铃薯”票、“山药”票等。

  

  1982年以后,粮食部门开始改变过去农村购进销出以原粮为主,城市供应主要是大米、面粉等成品粮的做法,大力发展粮油加工和食品经营,提高粮食品种质量和档次,推出了品种多样的粮食副食品、面食品、熟食品和粮油方便食品。

  

  “这些都可以看出了当时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状况,算得上我国粮食发展的一个缩影。”李希跃告诉记者,1988年以后,由于很多人家里的粮票有了节余,政府担心对市场造成影响,还专门制定出台了每人只能够使用当月限定票额的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国家在粮食和其他物品上的供给已经明显增加了。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2007-2024 粤ICP备180883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