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琮,在我国古玉体系中,是一种引人注目的器形。这不仅因为琮的缘起久远,而在文明时代又较早地消失,更应为琮形制上的奇特,给人一种神秘感,起原始含义及功用,从古至今议说纷纭,真伪难辨。
琮,在我国古玉体系中,是一种引人注目的器形。这不仅因为琮的缘起久远,而在文明时代又较早地消失,更应为琮形制上的奇特,给人一种神秘感,起原始含义及功用,从古至今议说纷纭,真伪难辨。
琮的基本形态为一内呈圆管状中通的方柱体,圆管两端突起于方廓,被称作“射”。有的方廓角棱分明,有的为圆角;有的柱体低矮单节,有的高而分若干节;有的角部雕有纹饰,有的通体素面。有一种被称为“圆筒式”的琮,没有方廓,只在圆筒四面对称地凸雕出四块长方形饰片。这种琮大都较低,可视为方柱琮的变体或简化,可能是制作时受到玉材形体限制的变通做法。有的学者把这种纯为圆筒状的玉石器称之为“镯形琮”。这类器物有的高度可观,显然不是“镯”;有的两端径不等大,呈马蹄状,可能是具护卫性能的臂筒。它们不宜归属于琮类。
先秦经典说琮是礼器,也是丧葬用器。引用率最高的是《周礼·春礼·春官·大宗伯》 这段话:“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王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据此,璧与琮分别象征天与地。良渚文化玉器上神秘图案多见于璧和琮两类器物。这都表明二者确系组合相配使用的,它们担负着精神领域内的某种“使命”。《周礼·春官·典瑞》又说上述六种玉器还可以用来“敛尸”,郑玄在注中具体说明了各类玉敛尸时的位置:“王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
郑玄所言六种玉的敛尸位置是否为定制,姑且勿论,但琮在古代被用作葬玉则是事实,不过有时置于腹部,有时则置于棺下腰坑中。需指出的是《周礼》所载乃贵族社会的礼仪,已明显带有政治色彩;而琮的出现远在《周礼》以前数千年,其原始意义究竟是什么,其形状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尽管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过八棱体的琮,但由于琮的外廓确为方形,且如前所述,琮多与圆形的璧相伴出现,所以郑玄的解释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许多学者认可,这是依据琮的外形阐发其寓意的最早观点,意谓琮之形仿自大地,其功能为通地之灵。
近半个世纪来,随着考古发现玉琮的日益增多,人们对琮的关注热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由于江浙一带良渚文化玉琮的大量出土,玉琮研究渐成文博领域的一大亮点。关于琮的缘起和含义,目前已有的成说至少有十三四种,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物来解释琮的起源,认为由于那些器物对人的生存具有某种特殊意义,所以人们看重它们,把它们神圣化,进而玉象化,赋予它们某种神奇的性能。第二类视琮为古代生殖崇拜的象征物。部落时代盛行生殖崇拜,而生殖崇拜的物化形式大都是怀孕的女性形象或男、女性器官的仿制,且以后者居多。第三类紧扣良渚文化玉琮的神秘纹饰等因素分析判断,认为琮具有图腾柱性质,或者说,琮是巫师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的法器。其形制的初创意念是以方形象征地,以圆形象征天,中通意味着天地神灵可自由来去;琮上的纹饰则是部族的图腾符号或标志,其中可能也有被认为能帮助人、神意愿沟通的灵性动物形象。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